2025年11月13日,《青年作家》杂志副主编卢一萍应邀来太阳集团,为自治区第十二期文研班授课。
卢老师结合自己长达四十多年的创作经验,以《在纪实与虚构之间》为题展开了精彩讲述。他首先对纪实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做了简单梳理,最早的纪实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了从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包罗万象,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都作了详实记录。纪实文学发展到今天,一直承担着反映时代变化、记录重大事件的文体意义。
以《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写作为例,卢老师讲述了采访过程中的许多令人感动、难忘的真实故事,阐述了如何甄别、筛选采访资料,撰写出突显人物、故事性强、能展现时代面貌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尤为重要的是把采访素材上升为文学性的表达。关于采访素材的艺术处理,卢老师细致讲述了怎样从庞杂的采访素材中找到一条小说书写的路径,将真实的故事加以虚构、进行延展与转换,最终完成优质小说的构思与书写。他指出:纪实文学可以坦然描写真实,作品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应该是面对面交谈过的,用心去触碰、揣摩过的。这样,下笔的时候,才能自然流露、水到渠成,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卢老师还举例《活着》等经典作品中的“真实与虚构”,指出小说是普通人的史诗,应该充满家长里短的烟火气息,充满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他还结合自己《少水鱼》的创作始末,强调了写作的“合理性”问题,即任何一种文体的创作都不能想当然。小说既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也不能天马行空,要为创作找到根据,填充大量的细节,但“没有一个文学作品是完美的,作家的每一件作品,都可以称为手工艺品,既要追求完美,也要允许有瑕疵。”
之后,卢老师针对学员提交的两篇纪实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点评。他鼓励学员们尊重自己的本心,尊重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敢于创作不刻意迎合文学潮流、具有个人性的文学作品。他结合自己在西北边防线上的数次行走与从军多年的工作经历,提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重要性,鼓励学员们从行走中寻求灵感,从经典著作中获得滋养。